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企业动态

制液车间的追光者—— 技术革新与生命守护者贾兆霖的十二年守望
|
来源:陕西锌业|2025/5/22 14:32:00|作者:郭涛|人气:43

在制液车间里,有这样一位身兼技术革新与安全守护双重使命的“多面手”:他是技改现场攻坚克难的“尖兵”,是实验室里执着钻研的“创客”,是安全管理中铁面无私的“卫士”,他就是制液车间技术员贾兆霖——制液车间的追光者,用12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奋斗篇章。

技改攻坚:在细节中雕琢匠心

“爱琢磨、敢较真”是同事对贾兆霖的一致评价。作为车间技术骨干,他先后参与12项重大技改项目,从浸出车间的填平补齐改造到二次含锌物料综合回收利用项目,每一个项目都留下他深耕细作的印记。

实验室的日光灯见证过凌晨三点的执着。在降低浸出渣含水率的攻关中,他连续3个月蹲守压滤机旁,记录200余组实验数据,从箱式压滤机的风吹试验参数优化,到压榨技术的引进改良,最终将浸出渣含水率从30%控制到22%,达到行业先进水平。这项看似微小的改进,每年为公司渣处理车间节约成本超过50余万元。在系统除氟氯战役中,他化身“数据侦探”,在实验室开展20余次除氟剂的对比实验,终于使系统氟离子浓度从2g/L降至0.08g/L,系统氯离子浓度控制在0.8g/L以内。他还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外购氧化锌生产线“两段浸出+渣浆水洗”工艺,让铅渣含锌量降低2.5个百分点,锌回收率提升的背后,是他在生产线上来来回回奔走的身影。

创新赋能:让数据转化为生产力

走进贾兆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是柜子里的80余份实验报告。作为公司“创新达人”,他年均开展20余次工艺实验,用数据为生产装上“智能引擎”。

在浸出渣浆化水洗实验中,他按照公司“实验室-中试-量产”三级验证体系,亲自跟踪生产,最终实现实验室与生产现场数据误差小于5%,为工艺落地提供了可靠依据。这种“钉钉子”精神让他共收获了5篇期刊论文、2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2项在审专利。

在降本增效战场上,他是精打细算的“技术管家”。为除氟工序加装氟度计,通过劳动竞赛将除氟剂用量压缩10%;给镉回收工序配备极谱仪,锌粉消耗降低5%,同时大大节约生产等待时间,提高了岗位工作效率;与生产综合研判取消10项冗余化验项目,年节约化验费约3.5万元。2021年与综合回收车间合并后,他建立小金属回收率台账,寻找小金属损失点位,让镉、铟等小金属回收率提升了3-10个百分点。

安全守护:双资质筑牢防线

当制液车间规模扩大带来安全环保压力的同时,贾兆霖主动考取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成为公司首位拥有冶金、其他安全双行业资质的“安全卫士”。他的安全管理经历,既有“跑断腿”的执着,更有“磨破嘴”的耐心。

每天清晨8点,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车间生产现场,按照车间工序对工艺进行检查的同时也对车间安全环保隐患和现场进行检查。在车间日常工艺及安全培训之中,贾兆霖通过生动易懂的视频动画结为大家讲解工艺和生产中存在安全风险及事故案例,引导职工树立正确安全观。在他编制的《制液车间工艺培训试题》里,针对每个工段的工艺和安全特点都有专属的考试题目。年复一年的叮嘱让车间200余名职工记住了“事故隐患就在我们身边,安全检查要像CT扫描一样细致”的硬道理。

十二载春秋,锌锭的金属光泽悄悄爬上他的鬓角。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那些写满批注的规程,那些深夜实验室的孤灯,都在诉说着一个技术工匠的赤子之心。

从技术革新的 “实验台” 到安全管理的 “练兵场”,贾兆霖始终以 “工匠 + 战士” 的双重姿态坚守在岗位上。时光带不走他对初心的坚守,岁月磨不灭他眼里的技术之光,即便取得了诸多成绩,贾兆霖从未有过一丝骄傲自满。他始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默默前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工作的执着与热爱,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智能制造的时代浪潮中,贾兆霖依然保持着躬身耕耘的姿态——因为在他心中,最高级的自动化,永远是那颗永不生锈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