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群众新闻、中国有色金属报:榆林新材料集团产学研协同创新 激活产业人才引擎
|
来源:榆林新材料|2025/7/14 12:52:00|作者: 汪泽瑾|人气:620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攻坚的关键期,榆林新材料集团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组建了“陈忠伟+曾毅”科研团队,领衔研发“轻质强韧性铝镁硅(Al-Mg-Si)合金制备团队”,以“科学家+工程师”的黄金配比模式,将西北工业大学的材料可严优势与榆林新材料集团的实践经验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从“研”到“产”的“最后一公里”。

双导师制培育复合型人才 实战化培养打通技术链路

“陈忠伟+曾毅”科研团队创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体系,企业高级工程师与高校博导联合指导硕博研究生,在新型铝合金研发项目中设置材料计算、中试生产等实战模块。依托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定期开展工艺标准培训与设备操作实训,已培养出既能运用第一性原理设计合金成分,又能解决工业化生产中晶粒控制难题的技术骨干。

截至目前,团队通过科研项目推动3项发明专利申请,发表论文5篇,构建起“理论建模-实验室验证-产线试制”的完整能力链条。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打破智力创造与生产制造之间的壁垒,实现人才技能与生产需求精准对接。

靶向突破行业技术瓶颈 双向流动加速成果转化

针对传统6xxx系铝合金在抗冲击性与低温延展性方面的缺陷,团队通过理论模拟与实验验证,开发出新型成分配方,配合多级时效热处理技术调控微观结构,成功攻克硬度温度敏感、力学性能不稳定等行业痛点。该项目成功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封锁的同时,提升了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作为陕西省铝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助推陕西省千亿级铝镁轻质材料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目标加速实现。

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机制,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工程师每月开展2次技术例会,累计解决工艺难题14项;高校科研人员驻厂完成实验数据采集32批次,将车身工况数据导入理论研究。以双向流动促进理论在生产线上的快速应用,帮助科研团队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形成创新闭环。

共享平台撬动资源效能 创新模式引领产业升级

校企联合搭建科研设备与中试共享平台,显著降低重复性投入。实验室作为陕西省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其服务能力覆盖材料研发全周期,既满足合金微观结构分析等基础研究,又服务产线质量检测等工程需求,同时,通过“数据互通-技术互鉴”的协同机制,团队实现从理论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高效衔接,为铝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从人才培育到技术攻坚,从成果转化到平台共建,榆林新材料集团“陈忠伟+曾毅”研发团队以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勾勒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标杆路径。随着新型铝镁硅(Al-Mg-Si)合金在汽车车身板材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这支团队正以过“人才链”与“技术链”的双轮驱动,为陕西铝镁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007/11228110.html?isShare=true

https://paper.cnmn.com.cn/Content.aspx?id=193663&q=5158&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