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不高,体型中等,偏黑的脸庞上架着一副眼镜,俨然一副科研院所高知青年的样子。这就是王森泰,一名长期奋战在电解一线的技术尖兵。
王森泰,现任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铝业分公司供电车间主任,手握5项技术创新成果,申报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批3项,发表论文6篇;2024年,获得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破旧立新 在创新进取中勇挑重担
走进电解车间,一个个电解槽整齐排列,由一根根硕大的铝制导线连接,成年人环抱起来都费劲,这就是电解槽母线,是电解槽的动力来源。
“以前电解槽短路口焊接修复后压接面只能靠人工打磨,现在我们使用分流消磁技术配合便携式铣床分段粗磨的应用,实现了母线不停电检修,将单个短路口事故修复时间从原本的42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在榆林新材料集团电解厂房,王森泰自豪地表示。
这便是王森泰的得意之作,打破了传统低效的修复方式,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检修时间,加快了修复进度。
2015年,针对电解槽短路口焊接修复难题,王森泰首次大胆尝试不停电母线修复技术,应用赛尔开关的大电流分断特性以及应急母线分流功能,彻底断开焊接修复面电流,消除焊接修复面自身磁场。
深耕细作 在生产实践中苦练技能
“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参加工作十几年以来,王森泰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11年,王森泰从学校毕业后,成为榆林新材料集团的一名检修电工。他虚心求教,从头学起,白天向师傅请教设备相关特性,晚上悉心钻研设备资料,不到半年就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方法快速排除各类故障,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
刚刚投入生产的多功能机组问题频发,随着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厂家售后技术人员全部撤离,设备检修便成了摆在王森泰和工友面前的难题。
“为了不影响生产,只能自己研究、自己搞。”王森泰说。多功能机组运行至今,只请过1次专业厂家,这就是王森泰在实践中交出的成绩。
“自动化设备虽然比较复杂,但别人能修,我们就能修。”王森泰憋着一股劲,带领班组技术骨干,对净化主排烟机频繁跳停的问题进行技术改造。“我们历时2个月,通过后台监控、铂热电阻测温线性测试、Win CC控制程序优化等方式彻底解决了跳停问题。”
回忆入职初期,王森泰说:“那时我像干涸的海绵,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才能在行业立足。”他总是想在前、做在前。他喜欢和职工聊天,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也总能从聊天中发现“商机”,很多技术创新就是来源于生产一线的需求,这也逐步形成了他的创客室管理理念:“技术创新要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王森泰逐步建立完善设备管理制度体系,编制修订维护保养与检修规程,收集整理出《铝业分公司电解车间设备培训教材》,共19章12.58万字,制作岗位作业标准化视频教程15个,促进标准化操作的广泛推广,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近5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无动力自控加料装置、电解多功能天车无级变速控制电源技术改造等项目难题,通过定人定机管理、备件精细化管控、开展修旧利废等措施,节约设备维修费用约1200万元,降本增效成果丰硕。他带领团队成员9人在首届“陕有色杯”天车工技能大赛中包揽前九名。
在实践中历练,在问题中总结,不断摸索、精益求精,这就是王森泰一步步成为大家口中“技术大拿”的故事。
科技赋能 在助力企业转型中展现担当
“他总能从身边发现需要技改的地方,并且揪住不放、死磕到底。”提及王森泰,电解车间同事刘艮说。在同事眼中,王森泰这个鲜明的特点,注定了他与技术的不解缘分。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和电解铝行业政策的不断收紧,传统电解铝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面对产业政策和市场形势倒逼,王森泰率先带领团队核算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各环节电耗情况,厘清企业用电详细分布,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提出全石墨化阴极、磷生铁浇筑、天然气焙烧等9项电解节能改造项目。
2023年11月17日,电解槽磷生铁浇筑全石墨化阴极、钢棒应用项目图纸通过评审;2024年4月5日,首台应用该技术的电解槽圆满完成焙烧启动工作;2024年12月,该项技术应用得以全面推广,将为榆林新材料集团铝产业后续推广最优节能技术提供可靠支撑。
“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这是王森泰常说的一句话。在创客工作室,王森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技术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员工。截至目前,“王森泰工程师+创客室”开展课题攻关、技术革新等活动5项,生产应用2项,劳动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王森泰成长的背后,是他择一事忠一生,十几年如一日的孜孜求索与不断付出。他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深耕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以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低能耗“绿铝”快速转变,笃行实干、奋勇担当,以实干助力企业加快打造国内煤电铝一体化“第一名”。
(原文链接:https://paper.cnmn.com.cn/Content.aspx?id=191207&q=5105&v=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