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中国有色金属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文保产业发展纪实
|
来源:地矿集团|2020/11/19 11:11:00|作者:呼敏|人气:7125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勘测工程公司”)是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12家下属单位中最早闯市场的企业。熬过了上世纪90年代地勘产业的低迷时期,也经历过2008年至2013年的黄金增长期,经过长期发展,在岩土工程勘察、施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受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国家重大项目投入和商业性投资骤减,勘测工程公司走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来自市场和产业转型的压力。而在陕西省,像勘测工程公司这样的地勘单位多达100多家,工程项目粥少僧多,市场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勘测工程公司从“特”字入手,在筑牢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延伸产业链,打造新的“造血点”。

选“特”培育  崭露头角

对于文物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河北正定古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哈尔滨731遗址群、辽宁阜新“万人坑”遗址等文物保护作出过重要指示批示,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随着调研的深入,该公司了解到中央财政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地方政府也大力持续相关配套。该公司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不仅能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这更加坚定了该公司以文物保护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

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涉及专业多、难度高、风险大,对勘测工程公司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着未知和挑战。但勘测工程公司偏偏要当“吃螃蟹”的人,要在挑战中抓住发展的机遇。2013年,该公司将涉猎岩土文物的勘察设计产业纳入发展规划,并与有经验、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项目合作,通过项目的实践与积累,该公司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得到跨越性的提升。2015年元月,该公司成功申办“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证书”,拿到了行业准入证,成功跻身拥有此项资质的屈指可数的企业队伍。随后,该公司乘势而上,成立了岩土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文保所”)。

苦练技术功  守护文物之“美”

陕西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颇丰。在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中,陕西境内有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古建筑670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处,全省合计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24处。勘测工程公司文保所积极与省市县文保局对接,争取项目。

乾陵司马道西侧护坡抢险项目是公司中标的第一个古墓葬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鼓舞人心;子长钟山石窟文物病害勘察、镇安县毗卢石塔保护修复项目、西安市青龙寺文物保护项目,使“西北有色”在文保领域声名鹊起。兵马俑1#坑T23Q10区段抢险项目,工程效果得到甲方、文物专家的一致好评;汉阳陵K21#外藏坑抢救性保护工程,在时间紧、任务重、坑底文物众多的复杂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与挑战,为K21号外藏坑的抢救性保护提出了新颖的设计理念,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含光门遗址地下防渗工程设计,该公司提出的将北广场水引至南广场的设计思路,设计地下过水涵洞,解决了项目勘察施工的困难,使得最终设计方案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

省内项目的顺利交付,为开拓省外文物保护产业市场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口碑。而省外萧王庄墓群二、四号墓抢险加固项目、丽水处州府城墙内夯土取样及土工测试项目、扬州市仪征市古墓迁移工程方案设计、隋炀帝墓墓葬本体抢救性保护工程的承揽实施,使得该公司成功在省外文保领域树起“西北有色”品牌旗帜。

面对省内外良好的发展势头,勘测工程公司在紧抓项目承揽的同时,怀着一份敬畏之心,精心打磨每一个过手的项目。该公司领导层多次表示,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工程利在千秋,努力把每一项工程做成精品,用精湛的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守护文物的美,延绵中华文明。该公司也在土遗址和石窟类保护工程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

陕西省彬县大佛寺石窟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岩体风化、地下水侵蚀、长期的自然应力等多种因素作用,历经千年沧桑的大佛寺所在崖体出现多处危岩体、卵石层脱落、裂隙等病害,严重威胁文物及游客安全。2015年,勘测工程公司承接了“彬县大佛寺石窟岩土加固”项目,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加固、整修五原则的规定框架下,该公司调集精兵强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反复论证,相继完成了窟顶危岩锚杆加固、大佛及佛脚至菩萨颈部骑马钉加固和千佛洞佛壁裂缝锚固等工作。房屋外缘四角采用了外毛石基础保护、扩展基础、支撑桩等措施加固治理,工程质量受到验收组专家的高度评价。

陕北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是我国已发展的龙山晚期到夏周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被评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但因千年雨水冲蚀,遗址皇城台南侧边坡周围形成多条冲沟,严重威胁遗址本体安全,同时南侧边坡下段在2017年夏季强降雨中也出现了多处垮塌。在对石峁遗址墙体抢险加固过程中,勘测工程公司根据陕北当地的气候等实际情况,在冲沟合适区域修建加筋土挡土墙,对局部进行了夯实加固,做好了系统的排水工作,遏制了冲沟的进一步发育。同时,在南侧边坡修建加筋土挡土墙,对边坡进行防护,效果显著。

强化科技创新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在行业内的多年探索中,勘测工程公司逐渐认识到,要做好岩土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做好前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而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020年,该公司将文保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将“岩土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研究所”更名为“西北有色文化遗产研究院”,将文保产业发展提升到战略支柱产业的高度。同时,与西北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研发了文物稳定性大数据监测系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该系统充分发挥了对岩土文物的无损、精准、可靠监测和病害预警的作用,帮助文管单位对病害文物做出正确、及时的保护决策;与行业内兄弟单位合作编制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消耗量定额》《陕西省不可移动文物监测、检测与评估技术导则》,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

该公司鼓励老一辈技术专家发挥余热,通过培训、传帮带等方式,带领公司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探索未知领域,跟上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该公司出台《个人执业注册奖励办法》,严格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师职业制度,鼓励更多青年技术人员加入文保产业发展队伍,为公司发展储备人才。

谈及未来在文保产业的规划,作为勘测工程公司的上级单位,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将其作为重点优势产业培育打造,通过内部优质资源的整合,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等方式,加快设备更新换代,不断提升资质水平,使之成为地质技术服务产业新的价值增长点。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刘会说:“一是要申办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促进勘察设计资质提级;二是要建立陕西省岩土(文物)重点实验室,提高科研水平;三是要借助黄河文化、历史文化民俗的发展研究红利,大胆进军红色文物保护领域,大力承揽项目;四是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建立公司文物智库,组建自己的专家团队,将目前的优势转化成持久的竞争力,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s://paper.cnmn.com.cn/Content.aspx?id=161575&q=4476&v=8)

【责任编辑:王涵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