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职工文苑

地矿集团:屏幕上的矿脉
|
来源:地矿集团、黄金集团|2025/11/20 16:00:00|作者:袁成|人气:44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记者节。凝视着电脑屏幕上一个个装满稿件的文件夹,光标在文档末尾静静闪烁,恍惚间,仿佛触碰到了公司三十余年发展的脉搏。作为兼职通讯员,这些文字不仅是我工作的见证,更像一条深埋心底的矿脉,记录着铅锌矿的点点滴滴,也沉淀着我对写作的无限感悟。

还记得刚被聘任为通讯员时的情景。手指放在键盘上方,面对空白的文档,我满怀热情,却不知从何写起。那些关于矿石品位、选矿回收率的专业术语,那些轰隆的机器、幽深的巷道,在我敲出的文字里显得如此干瘪。我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描绘,结果却像浮在表面的粉尘,风一吹就散了。前辈看出了我的苦恼,让我打开往年的电子档案,只轻轻说了一句:“下回跟我去选矿厂看看吧。”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浮选车间。空气中弥漫着矿浆的特殊气味,巨大的浮选机轰鸣作响,泡沫翻滚,工人们穿着沾满矿泥的工装,专注地观察着泡沫的颜色与形态变化。休息时,一位老师傅对我说:“别光盯着报表上那几个数字。你看这矿粉,要经过破碎、磨矿、浮选,多少道工序才能提炼出精华。写东西也一样,得沉下去,才能捞到‘真矿’。”那一刻,我豁然开朗。写作不是远观的想象,而是贴近的感知。真正的故事,不在电脑屏幕的文档里,而在车间轰鸣的机器里,在矿工们黝黑脸庞的汗珠里,在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里。

从此,我学会了“沉下去”。跟着技术人员下巷道,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他们如何从岩层的细微变化判断矿脉走向;寒冬凌晨到过锅炉房,记录司炉工如何守护全矿区的温暖;倾听“老矿山”讲述创业初期人拉肩扛的往事,也分享年轻技术员攻克难题后的喜悦。我的电脑里,不再是干瘪的数据和官样的套话,而是沾着机油指印的照片、随手勾勒的设备草图、工人们生动比喻的录音,还有那些在平凡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我渐渐懂得,写作的“富矿”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里,在每个人的奋斗故事里。我的任务,就是用键盘做钻头,掘开生活的表象,开采出坚韧、乐观、奉献的精神内核。写选矿厂的“浮选”能手,我不再只写他提高了多少回收率,而是写他如何像对待孩子一样“倾听”机器的声音,从泡沫翻涌的细微差别中判断药剂添加的最佳时机;写井下维修班,我聚焦他们在狭窄潮湿的环境中,如何凭借经验与默契,像外科医生般精准排除故障。这些源自真实观察和深切共鸣的细节,终于让屏幕上跃动的文字有了温度与力量。

写作的过程,也是思想的淬炼。如同矿石需经破碎、磨细、浮选,才能成为有价值的精矿。素材的积累与思想的提炼亦是如此。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是“原矿”,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需要我们思考,这一个体的事迹映照着怎样的群体风貌?一项具体的技术革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工匠精神?当我尝试从一次普通的设备检修中,提炼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敬业精神;从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矿工“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执着中,解读出几代矿工的精神传承时,在键盘上敲打出的文字便超越了简单的记录,成为了与读者、与时代的深度对话。

这些年,企业的宣传阵地也从单一的《铅硐山信息》,拓展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速度更快,形式更丰富,但与读者建立连接的桥梁,始终是真诚而有力的文字。我们敲击键盘的节奏,连接着井下深处与外面的世界,诠释着坚守的价值,传递着变革的强音。

三十多年的矿山,镌刻着风雨沧桑,也孕育着崭新希望。作为时代的记录者、企业发展的见证者,我愿继续做一名虔诚的“掘金人”,用双脚丈量矿区的每一个角落,用真心感受矿山人的喜怒哀乐,用敲击键盘的方式,在这条蜿蜒的“铅锌矿脉”上,继续挖掘、书写那些闪光的故事。因为我深知,这些由平凡奋斗凝结成的“精神矿石”,才是我们企业历久弥坚、走向未来的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