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渺小如尘,却因这份对地球的深情与责任,在高原的史诗里,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笔。新疆高原的风雪,是这片土地写给我们的第一份“战书”。
刚把地质包从车上拎下来,帽檐就积了层细雪。照片里看似平缓的山谷,实则布满松动的碎石,每一步都得踩实了才敢向前陡峭的岩壁上;岩缝间残存的冰雪,是严寒无声的宣言。地质红在荒寂的灰褐里格外醒目,却也渺小得像嵌入巨幅画卷的一个注脚——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用脚步丈量大地,在极端环境完成样本采集、地层测绘,把“艰辛”二字融进每一次野外作业。
这里是“生命禁区”,也是我们解读大地的前线。我们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勘探珍贵的资源矿产。在自然面前,渺小的我们向大地发出探问。
地质工作从来不是“掠夺”。在新疆高原的每一次采样,我们都带着对“绿色”的考量:哪些矿产资源可以绿色开发?哪些地质结构关乎生态屏障?照片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践行“绿色地质”的试验场——用精准的勘探数据,为资源开发划定“生态红线”;用专业的地质分析,为高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站在高原的怀抱里,才懂什么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风化的岩层,是地球千万年演变的日记本;残雪覆盖的山坳,藏着冰川退缩的密码。我们手持地质锤,如同最虔诚的译者,在摸清资源禀赋的同时,更要守住生态的底线:优化勘探路线,把对自然的扰动降到最低,这是绿色地质的起点,也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共生”最朴素的践行。
风雪是自然最凌厉的笔触,把地质人塑成移动的“雪人”。浓雾弥漫处,岩石的棱角在能见度不足五米的混沌里随时成了可能倾覆的陷阱。那顶被积雪压弯的宽檐帽,在雪粒中仍紧盯着岩石的眼镜,雪窝里深深浅浅不一的足印——每一步都是对“艰辛”专业和意志的考验。在海拔3600米的碎石坡上,地质锤的敲击声被狂风撕碎,却从未停下节奏;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里,冻僵的手指仍牢牢攥着罗盘,只为勾勒出地层最真实的褶皱。
日暮时分,我们踏着来时的脚印下山。裤脚沾满冰碴,地质包里珍贵的岩心标本撞出轻响,身后的岩壁渐渐隐进暮色。风里裹着雪的清冽,也裹着地质人独有的踏实——这不只是风景,是刻在雪线间的,属于大地与我们的故事。
当风吹过雪线,扬起碎石的轻响,我们知道,自己既是自然宏伟乐章里的一个音符,也是书写绿色未来的一支笔——在渺小与宏伟的辩证里,以艰辛为墨,以敬畏为纸,在新疆高原之上,写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