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党建工作
学习园地

[学习资料]中化集团宁高宁国企公开课: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
来源:中化集团|2019/4/9 12:12:00|作者:宁高宁|人气:9820

4月2日,教育部、国资委联合举办的“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等出席启动仪式,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主持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中化集团宁高宁董事长作题为《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的首场报告。

教育部及国资委有关司局负责人,清华大学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北京大学等49所高校负责人,中核集团等50家央企负责人、部分校外辅导员代表,1000余名在京高校学生代表等参加启动仪式及首场报告会。

在首场报告会上,宁高宁从国有企业的产生和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新时代”国企进行时、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等六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并就未来的国企改革进行展望。80分钟的时间里,精彩纷呈,台下掌声不断。下面,就让小化带着你,再一次感受宁总的精彩演讲。

 

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根据录音整理节选,未经本人审阅)

 大家下午好!感谢教育部、国资委、清华大学给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发言。

我来清华和同学们见面有过三四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十几年前,我在华润的时候,来做校园招聘推广。当时我希望请大家去华润工作。有同学举手说,找工作第一选择是外资,第二选择是合资企业,第三是民营企业,最后自己创业,好像没人愿意去国企。我希望今天不是讲课,而是能够号召大家、最起码能够说服大家,在未来职业生涯里去更多地加入国企、发展国企、做好国企。

企业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企业,如果一刀切单讲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很难讨论。在网上一搜,关于国企的评论声音很多。国企改革已经变成广泛的社会关注,国企目前所被评论、被研究远远超过了国企自身,超出了经济,甚至超出了中国。中美谈判谈到国企,中国任何改革谈到国企,税收改革谈到国企,社会发展谈到国企……今天国企的责任超出了企业自身,国企变成整个社会能不能进步、能不能发展、能不能创新、国际上还能不能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这点来说,今天要讨论国企,不能简单看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不是简单讨论收入高低、是否按劳分配、内部决策是不是科学等。站在今天看国企,必须看国企产生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从国家大的战略来看国企,要看到国企的成就和作用,当然也要看到国企的问题和改革。同时,未来的国企应该是什么样的?恰恰这个题目清华的老师和同学做了很多研究,我觉得超出了社会、国际对国企的一般理解。最后我也会讲到中化集团的案例。

对于国企是不是垄断、是不是效率很低、该不该存在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讨论,但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环境来看,研究怎么样对国家、社会、历史发展是最好的。因此,讨论的出发点是站位要高,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来认识,用“经济上合理、理论上科学、实践上可行、国际上认可”四个原则来分析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产生和作用

中国国有企业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史和历史进程的自然产物,不是有意设计、强加的过程。

大家必须知道,中国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什么耻辱:100年前的中国是被蹂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0年前是抗日战争,40多年前是文革。中国真正发展经济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来全面对外开放经济真正腾飞式发展也就是20多年的时间。

正是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对于中国的工业来说,没有类似美国、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和机遇。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中国民族工业在艰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对民族救亡图存至关重要的重工业发展缓慢。1949年,工业产值仅占GDP的30%,其中74%为轻工业。

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逐渐产生并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共产党对发展中国经济的愿望、远见和魄力非常强。中国国有企业体制在“一五”期间的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和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基础建立起来,今天我们知道的汽车、电力、钢铁等大量的工业都是那时候建的。当时我们的民族是刚刚被欺辱、蹂躏过,经历过战争,举全国之力以及苏联老大哥的支持建立起工业基础。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否定和抛弃。

国有企业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从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辛亥革命,一直走到今天。承认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承认国企的过程,国企是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迅速建立了中国的工业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作了环境条件准备。林毅夫教授推荐给我《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作者文一是清华兼职教授,也是美联储(圣路易斯)助理副行长,他希望能找到所有国家工业革命的意义,为什么大清朝想去搞工业革命、想去搞变法,为什么印度、东南亚国家希望有工业革命、工业的起飞却没有成功?文教授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奠定了改革开放能够逐步起飞的基础。这是非常平衡的观点。

反过来讲国外。大家认为只有中国有国企,其实国外的国企也非常多。举一个例子,诺基亚的故乡芬兰,国有化非常厉害,国有经济占到GDP的56%。他们对国有企业和民族企业几乎是同等的概念,非常注重保护。我之前曾说过国有企业的民族性问题,一个国家的企业都是外资也不行。对于国外的国有企业,我们应该看他们的管理方法,研究他们为什么管的效率比以前有进步。

新加坡更典型,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淡马锡,对国企采取“国资民营”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企业日常商业运营。淡马锡是一家非常高质量的公司,投资非常挑剔,管理得很严格,很多好的央企投资项目淡马锡都有参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有过对国有企业的批评,认为不该搞国有企业,应该搞私有制企业,到现在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国有企业的运营好过私有制企业。

从全球看,国有企业发展总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见下图)。总得来说不能把国有企业当成一个异类来看,它在全球、在历史上存在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二讲一下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永远和国有企业伴生,大家说到国企第二个词肯定是改革,为什么?因为老觉得国企不对、不好,要改革。

下图是我在财政部网站下载来的。第一次财政部在政府预算体系里放上国有企业预算,而且列为全国四大预算体系之一。

 

2018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额178.7万亿元,如果国有企业管理上ROA(资产收益率)能增加1个百分点的回报率,就是1.78万亿元,整个全国税收仅去年一年大概18、9万亿元。国有企业资产回报率增加1%就等于中国税收增加10%。那时候再减税、再建医院、学校加教育经费就没问题了。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大幅度减税和国有资本收益增长的关系。我听了十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听到总理在大会上彻底讲清了国有企业和社会的关系,什么关系呢?说现在中国经济受到挑战,咱们就减税、减税、减税,要更大幅度的减税,减税财政收入少了,会产生赤字,咱们又不想搞太大的财政赤字,怎么办呢?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第二个方法,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

我觉得这个关系说得太清楚了,应该告诉全国人民国有企业应该交多少钱,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国际上有很多国有企业向全民派发红利的例子。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必须让全国人民知道国企的经营和自己有关系,产生拥有感。整个政府预算分四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该和财政预算可连接,国有企业经营得好,财政就减税,人民就可以多发钱、多就业、多修学校、多做研发,整个财政就活了,做的不好该关关掉、该卖卖掉,做的好就发展,有评价、有标准。这样,国有企业未来真正变成国家经济民生、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企存在什么问题和矛盾?无论国有、私有,各种企业都天然存在两个普遍的矛盾:经济活动中与政府的矛盾;经营活动中所有者与信托人的矛盾。

问题表现在四个地方:一是效率,大部分企业随着发展,投资越大回报率不断下降;二是动力,企业对人进行激励激发工作动力,但激励存在风险;三是权力,在用人、投资方面到底谁来决策,会带来一些矛盾;四是创新力,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但国企比较弱,因为创新力是所有因素合力的迸发。

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始终和改革相伴而生。国企改革是个波澜壮阔的过程,经过了大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比如最早1979年开始,有扩大自主权、厂长负责制、企业破产、股份制试点、用人双轨制、供销挂钩,不断提出新的改革方法,这些方法今天往回看都是历史,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发展。

从1978年以来,国企没有一刻不在探索,在逐步改善、改革、解决问题,如果那时候不去那么做就没有国企的今天。这个过程很长,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企业界在和它的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相联系的情况下,用了这么大的精力一步一步去改。到了现在,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且向资源及公用事业等领域集中,国企战略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国有控股企业占全国规模以上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47%降到2011年26%。2012年到现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今天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国企兼并重组等,目前国资委在全力推动这些改革工作。

总体来看,国企改革有几个特点:持续不断,与国家发展同步,虽然改革有很多困难,但一直在积极想办法;摸着石头过河;螺旋式上升;实践为先,理论滞后,有了实践再推广起来;局部与碎片式,相对来讲真正统一的、大面积的改革还要再加强;之前改革处于相对较易的层面,逐步进入深水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回顾改革历程,中国的国企改革很多时候是被逼出来的,过程不简单、不容易、不平凡。

国企改革的巨大成就

国企在历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推动国家工业化、健全工业体系等方面都功不可没,用总书记的话说“功勋卓著,功不可没”。

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促进后发国家快速工业化,健全工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完善国民经济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

从2003-2012年,在宏观经济增长带动和改革的推动下,国有经济规模快速发展,2012年国企增加值达到13.08万亿元。2018年进入世界500强榜单的国有企业超过80家。全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在不断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有所下降,但维持在8%左右。178万亿的国企总资产对中国来讲是极大的财富,国企上交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政府公共开支及民生至关重要,所以国企自身资产要管好。

近五年来,国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实现了较好的增长,2018年营业收入58.8万亿元,利润总额3.4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资产,吸纳了6000万人就业。实际上企业的第一责任就是提供好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机会。

国有企业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正如郝鹏书记刚才所说,国企承担了很多重大战略工程的实施,比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等。国企在航天、高铁、特高压输变电等许多领域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较快,国企抓住发展机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央企承担了3116个投资和工程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企承担了50%的项目,合同额超过了70%。

“新时代”国企改革进行时

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依然存在问题:

一是效率,国企资产回报率改善不大。国企资产回报率不高是相对于民企而言,同行业比较国企比民企资产回报率低2-5个百分点,这是国企面临的最大问题,从企业的使命来讲,投入产出不对。

二是创新,国有企业在研发效率上与民营企业等有差距。研发投入强度差距不大,有很多研发投入,也有很多产出和成绩,但是效率有差距,每1亿元研发支出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数仅为民营企业的41%,外商投资企业的68%,数据可能不精确,但结论基本上是对的。整体上,国有企业在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需要持续推进改革。国企和民企面临同样的市场竞争,如果不能解决效率和创新问题,将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很大挑战。

还有人说,国企还存在垄断、腐败、补贴、高杠杆低利率、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在此我做一个简单回答。

垄断问题,国企所在的个别行业,是天然特权、国家授权的行业,比如说电网行业等,这个行业本身不是国企想垄断,所谓的行业专营性是国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但我们也要看企业运营的效率,不能因为是独家经营的效率就低,或者服务比别人差。

腐败问题,两会期间,一位民营地产企业家发言时说,公司内设了400多人管纪检,但内部腐败依然非常厉害,由于缺乏足够的手段,抓也抓不着,跑了也没法双规。可见,腐败问题是巨大的社会毒瘤,但这不是国企独有的,也不是中国国企独有的。国企当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把腐败问题治理好,严厉打击腐败。但反过来讲,这不是国企的主流,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企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大大改善。

补贴没有,我给老美说过几次,专门给国企的补贴是零。当然国企也有补贴,比方说企业做燃料乙醇,这个补贴全行业都有,不是单独给国企的补贴。不能说别人补了就没关系,国企补贴就来指责国企补贴问题。

高杠杆低利率问题,老外说了很多,为什么国企贷款多?为什么高杠杆低利率?是因为国企还钱。能还钱银行才借,利息相对低。有的国企因为经营比较差就借不到钱,非常费劲,银行最后给的利率也比较高,要求担保。

不公平竞争问题。国企承担了很多企业属性之外的职能,花了大量时间、人力、精力、金钱、团队要投入。

习总书记说:“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国企改革的目标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起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什么是世界一流企业?我建议可以考虑制定一个一流企业标准全面对标,财务指标、过程指标、效率指标都进行对标,这样慢慢企业就一流了。

简单总结,要理解国有企业,首先要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独特性,理解包括国际、国内在内的企业所有制的多种形式,理解国有、公众所有与私人所有的融合。在企业管理上,所有制被过度夸张了。比如,阿里巴巴是公有还是私有?腾讯是公有还是私有?汇丰银行是公有还是私有?汇丰银行规定,股东不可以持股超过1%。多年前,当时汇丰银行董事长乘坐飞机,他个子有两米高,但汇丰银行规定三小时以内航程不能做头等舱,他也坐在经济舱,是什么动力使汇丰银行规定了这样的东西?按说汇丰银行一年利润超过几百亿英镑,差这点钱吗?马云、马化腾是典型打工打成了首富,阿里巴巴30%多的股份是软银的,腾讯最大的股东是南非企业,他们个人股权现在可能不到10%。如果没有一个股东持股超过1%,按理说是公众公司。坏的公有制恰恰是私有制,好的股权多元化就是公有制。企业管理很差,一个人都独吞了那就成了私有制,是私有企业。全面混合所有制,变成现代企业制度,是公有制。当然,混合所有制是国企改革多种方式中的一种,不等于一混就灵。

国企改革十大着力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着力点在哪儿?怎么改革?这是学术讨论,没有任何结论,我列了10点:

1.所有者缺位。去年国务院第一次向全国人大报告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国资委也好、国务院也好,向全国人大报告国企经营状况就和报告财政预算是一样的,这样明确了信托责任,找到了所有者;

2.国企多重目标。国企有很多目标,赚钱、社会效益都有,必须尊重企业特性、效率属性、市场原则,并予以准确评价;

3.战略管理不清晰。很多企业为什么搞多元化乱投资呢?因为没有战略。从国家战略与企业战略的统一开始,行业选择、目标清晰、尊重市场作用;

4.评价标准不统一。这里必须要对标世界一流进行标杆管理,形成业绩文化,统一会计标准;

5.运营效率不高。要真正地细化指标、目标倒推,对资本投入进行控制,对经营不善企业进行破产重组;

6.战略创新不够。这么多新经济、新创造国企没有,要有专业洞察,把握发展规律及发展阶段,要有容错机制,错了没问题原谅一次接着再来。同时,尊重企业家精神,尊重创造性。否则没有创造性可言如何提高178万亿资产的回报率?

7.杠杆过高、债务风险。对于战略不聚焦的要限制借贷水平;

8.管理者及人才培养选拔的局限。选人者责任、选人的标准、评价及更换、人与战略目标的匹配、信任及授权,每一个都是大题目。有着巨大的改革需求。我常说,选错一个人三年时间就浪费掉了,选不好持续下去更完蛋,这时你的竞争对手在发展、世界在发展。当然,这是个综合性课题,要解决什么标准、怎么评价、怎么更换等。

9.激励机制及改革。激励机制绝对不单单是发多少钱的问题,要更关注激励的科学性,人才的竞争及团队文化。

10.党的领导的落实。很多国家都有国有企业,我们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董事会和党委会的工作经过这几年磨合,目标是一致的。还有党员的使命和纪律。只要承认中国的现代史,承认中国1949年以来到今天的发展,承认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必须承认中国共产党在里面起到的作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政党、个人能把中华民族搞得像今天这样好,这就是现实。从党员来讲,入党那天承认了这个使命,就要去努力做好。

国企改革发展的实践

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我呆过几个企业,华润、中粮、中化,有一个结论性的东西:这些企业没有私有化,没有颠覆式推倒重来,主要是在市场激烈竞争领域发展的,完全没有任何壁垒,大部分业务来自新建创立,管理团队由内部培养产生,而且可持续性比较强。

以中化集团为例。2016年以来,中化集团创新转型逐步深入,全面转向科技驱动的创新型企业,打造成为一家以石油化工为基础、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怎么做?这张图我用了十多年。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一进门先说理想信念,绝对不是政治口号,是非常实际的。价值观不一致、理想信念不一致,想升官发财不要来国企,认可这点就在企业好好干。来到国企,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所谓体面生活,就是能穿不错的衣服、开不错的车、小孩上个学校、有个房子,但不可能买飞机。没有人想来企业过苦日子,都想过好日子,所以理想信念和经营业绩要有联系。人和战略要有联系。

 

再就是战略十步法。包括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

 

战略和执行的关系可以用动力系统和能力系统模型来理解。

 

再者就是企业经理人标准及素质要求。对人的要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你行吗?》,里面列了134个标准,能达到这些标准可以试试能不能当经理人。当然这个要求有点高。我们对人的要求几乎是最重要的要求。

最后是五步组合论,我觉得这比较适合国有企业。第一步要选经理人。所有制不同、股东价值取向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企业目标不同、使命不同……所有不同都会表现在选经理人上。所有活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选出、评价、激励、更换CEO。

第二步是组建团队,真正的组织管理团队都在这儿。第三步是发展战略,第四步是市场竞争力。发展战略怎么发展法,MBA所有的课程基本上是讲后面两项,讲产品、会计、价格、市场,实际上光讲这些是不够的。第五步是价值创造。什么是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就是对企业不断评价,让银行评价你、客户评价你、政府评价你、员工评价你、股东评价你……最后能不能做好,到最后能不能做经理人,不行就换人,就这么一个大循环。

各个央企虽然表述方式不一样,但大量都用了业绩、战略、团队、评价、导向来评价这个人、换这个人,逐步提高央企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这样的评价机制央企就没有今天的进步和发展。

                                        

中化集团现在在推“科学至上”,整个公司的战略、团队、运营就从这四个字来。推动科学,没有研发、没有科技含量就不投资、不并购,任何的发展全以科研为主。

未来,中化集团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第一梯队里的化工企业,包括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中国目前非常遗憾的是没有类似巴斯夫、杜邦的大的化工企业,而现在中国每年进口大量化工品。中化的未来一定在这儿,给他们十年时间,一定会创造出一个世界一流的、研发科技驱动的综合性化工企业,有整合价值链,有规模、有盈利、可持续发展,是管理科学的新国企。我希望国企发展得更好,谢谢大家!

(完整视频地址:http://v.people.cn/n1/2019/0402/c43911-31007891.html  )

 

【责任编辑:王新权】